找到相关内容747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对推进生态文明的意义

    心灵仓库”,或“观念仓库”。佛教的意识理论,认为“心”具有八种能力: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感觉中心即第六意识、以自我为主的个体化中心即第七末那、观念的贮藏中心即第八阿赖耶识。在这八种能力中,...关系的基本理念。   唯识学派更以严谨深刻、玲珑剔透的构建,建立了“一切唯心所造”、“有境无”的唯识体系,揭示了众生之“心”为异熟[28]、思量、了别之主体的特性。唯识学以极其细致、入微的精致演绎,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284629.html
  • 佛教与教育科学

    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之外。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,末那之义为我执。谓执持我之见者。即此也。阿赖耶者。即末那所执以为我者也。其义为藏。谓能藏一切法。世俗所云神识性灵,皆指此。   l 从著名...教授得过很多著名的科学奖,包括著名的“菲列兹伦敦科学发明奖”,那是奖贺他的初次引起科学界注意的量子物理学的内涵精神,即“心力”与“我灵魂”。   将佛学与科学同参互证的科学家为数不少。西方著名...

    印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984639.html
  •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

    心地印。   自性心地中,六通具足,八得八解脱。   八解者,八转为四智之后,八识皆解脱,故曰八解,八识者,眼耳鼻舌身为前五,意根为六,一念无明为末那,见闻觉如为阿赖耶识。   六通者...决定说。表真僧。有人不肯任情征。直截根源佛所印。摘叶寻枝我不能。   摩尼珠。人不。如来藏里亲收得。六般神用空不空。一颗圆光色非色。   净五眼。得五力。唯证乃知难可测。镜里看形见不难。水中捉月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0288602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」,所以,鸠摩罗什称汉语为秦言。   ⑿心心数法:即心法与心数法。心法指六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或八(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在六基础上加末那和阿赖耶识,为八)的识体,即精神活动的...入,所以称十二入。界指十八界。界有种类、界限的含义。十八界是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再加相应的六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,即合六根、六境及六总为十八界。佛教把宇宙万事万物概括为五蕴、十二入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
  • 从《楞伽经》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

    经验到的事物与意象中抽象出来的。佛教唯识学认为,人们的五——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通过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这五个门户,能够觉了分别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境,即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、身触尘等感性认识。而包括判断、分析、推理在内的理性认识是由第六意识来完成的。与前五不同,意识所依的根,不是物质性的,而主要是精神性的,即依靠恒审思量的第七末那而生起的,所以第六识被称之为“...

    李恕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2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口述记

    与此相应故。二所现影故。三位差别故。四所显示故。如是次第。第一心法。略有八种。一眼识。二耳识。三鼻识。四舌识。五身识。六意识。七末那。八阿赖耶识。第二心所有法。略有五十一种。分为六位。一遍行有五。二别...第七末那。我看见这个板擦,这是什么板擦~~已经坏了么~~还这么将就这用呀~~赶紧买个新的吧!这个念头中间,我看见这个板擦,这是眼识起的作用。“它已经坏了,不能再用了,可我们还在用,赶紧买个新的吧。”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法相|唯识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9082994600.html
  • 法界缘起论

    思辨哲理方面进一步抽象地发展了缘起论。该派认为,既然有缘起,就不可能是绝对的空无,实际上世间万法都离不开“”,都是“”的变现。由于其主张“境无有”,故又被称之为大乘有宗。他们认为,能够变现万法的,主要有八种,即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、阿赖耶识。在八中,阿赖耶识是最根本的,它含藏着产生世界万法的各种种子。种子是产生万法的潜能,种子发生作用,显现万法,叫作“现行”。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5195628.html